著名人文主義地理學者段義孚教授提出,「地方」(Place)的出現來自人類賦予了一個不一樣的意義,而人們是地方的核心所在,他們工作、生活、玩耍,空間演變為傳遞意義和身份的地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置身於不斷轉變的空間,透過開啟不同活動的可能性,營造地方,創造社區交流、文化表達及歸屬感。

位於美國紐約的「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是曼哈頓的一段廢棄鐵路軌道。鐵路自1934年開始營運,由於運輸業發展模式轉變,至1980停運。1999年,兩位居民Joshua David和Robert Hammond自發成立保育組織,透過點子比賽向居民收集了超過720個改造意見,召集紐約名人投放資助,以恢復城市綠地為目標。最終在2004年,「空中公園計劃」獲得市政廳支持,2009年至2019年分階段建設及開放給市民使用。

 

計劃促使周邊房價大幅上升,更催生了「高線公園效應」(The High Line Effect),引領美國各城市將廢棄的鐵路、公路及工業區轉化為公園或社區空間。時至今日,90%的營運資金來自私人捐款。截至2019年,公園訪客量達至800萬人。

新加坡的Enabling Village由新加坡協助身障者自立局設立,為新加坡首個專為身障者設計的社區活動中心。將3萬平方公尺的舊有用地改造,中心目標是協助身障者自力更生,從安排多樣化職業培訓課程(如餐飲、家務、藝術)、協助身障者評估求職能力、到幫他們配對適合的就業機會等。培訓中心亦邀請社會企業做為合作夥伴(Job Site Partner),響應的企業夥伴產業涵蓋資料整理、藝術創作、首飾設計等,讓身障者發揮潛能,突破社會、企業與個人的界線。

中心內的商店、餐廳和健身房等設施都設置在較低的高度,方便身障者使用,並配備了聽力輔助和盲文設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身障者的使用和行動自由度。中心銷售的文創商品由自閉症學生創作,廣受歡迎。

Enabling Village 的社區設施,於2005年開放給社會大眾使用——幼兒園中身障孩童與一般孩童各占一半;健身房裡長者、身障者和周圍居民們一起運動,推動多元兼容文化。

本港2024年施政報告進一步推動社區建設,措施包括擴展「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在現有4個社區客廳的基礎上,於2025年在「劏房」戶集中的地區新增3個社區客廳。預計可為約3,050個劏房戶每年約47萬人次提供服務。服務包括為「劏房」戶提供生活空間(包括共享廚房、飯廳、客廳、學童溫習共用空間、自助洗衣和乾衣機等)、社區支援(包括功課輔導、生活資訊及社區資源等方面的專題講座)、非現金捐贈(如食物、食物券等)及義工支援等等。

地方營造(Place-making)體現「後發展城市」(post-development city)的興起,反映建設的主導權由政府逐漸過渡到市場,再到以社區為代表的公民社會。以地方營造為主導的城市建設更強調人們的身心健康、生活質素、社會公正、環境意識,以及公眾在決策中的積極參與。期待本港設計師及社福各界繼往開來,繼續營造高質量的社區設計。

編輯: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黃翔堃(中大全球研究學生、知識轉移大使)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