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看似冰冷,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述說溫情故事。採訪當日,Josh佩戴的館徽引人注目。與很多博物館特別設計館徽不同,中大文物館直接將館藏的漢代印章作為館徽。把歷史戴在身上,與文物緊密相連,這不正是「文物人」的浪漫?當然,除了看得見的浪漫,館長也有些心裡話想說。

商業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短期的里程碑和可量化的收益,而忽視了長遠的影響。小到文物的恆溫保濕,大到策展和跨地區合作,都需要從商業世界中獲得資金支持,但這並不容易。Josh需要一次次向別人證明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值得做。「推行藝術文化教育需要力度,需要一個conviction,我們要知道這件事本身的重要性。」文物館向來不追求短期效應,而致力於打造社會整體的文化氛圍。但長遠目標非一次展覽、一次工作坊就可達到。因而衡量文物策展成效的標準不應只是訪客數量或是媒體報導篇幅。說好一個故事,增長觀眾的見識,便已足矣。若無心插柳柳成陰,則再好不過,正如誰能料到一次中學時的陶瓷課就在少年Josh的心中埋下了種子,生根發芽最終成就了今日的Professor Yiu。

與不同學系的合作,開展「文物館大使」等計劃,Josh樂見中大湧現出越來越多對文物工作、藝術策展有興趣的年輕人,並希望他們秉持開放態度,探索不同的可能。有目標時,或許沒有直接匹配的機會,就不妨試試其他的可能。大學時期修讀藝術史的Josh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文物館館長。他跟隨自己的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正是秉持開放的態度,當機會降臨時,他才牢牢抓住。他先在西雅圖藝術博物館擔任亞洲藝術主任,從此與文物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Josh坦言,在非牟利機構工作收入不算豐厚,「文物人」滿腔熱忱絕非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那份獨特的滿足感。對館裡的自己人,他希望大家能繼續守住心中那團火,與文物館一起健康成長。當然,蓬勃發展的文物館也給Josh十足信心。即將竣工的新翼將給52歲的文物館帶來新的生氣,由西九故宮設計師嚴迅奇打造的新翼建築也將成為中大又一個打卡點。新翼上的LED屏幕將滾動播放文物館的一個又一個故事。無論是搭校巴的師生還是路過的訪客,都能再次領略文物館的前世今身。

結合古老文物與科技,有信念有溫度,「有懷胞與,陶鑄人群」,或許就是這位館長與文物館保養的秘訣吧。

文: 黃翔堃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