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ic Zine 2025年5月號】為年輕音樂人打造創意夢想舞台,開啓事業之路:建築學者姚凱琳與音樂人聯手 重塑城市空間新生命

在香港,空間的使用往往圍繞「效率」運作——商場中庭成為消費動線的一部分,人們步履匆匆,難以在此停留。但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姚凱琳(Prof.  Melody Yiu)認為,這些空間蘊藏著被忽略的文化可能性。「香港可建面積細其實不是最大的困難,反而是我們怎樣利用那些空間,去發掘新的元素,運用想像力打破傳統城市空間的界限。」她與建築學院夥伴發起「樂地GroundMusic」項目,嘗試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城市日常,讓古典音樂撼動社區空間,促進大眾參與和互動,同時讓音樂人發揮才華,推動本地文化的發展。

這場「空間大改造」匯聚了來自不同專業背景、與中大淵源深厚的團隊:建築學院副研究員馮詩蔚博士(Dr. Veera Fung);KALOS 音樂文創平台創辦人、中大校友區藹芝(Irene Au);Outcomes Lab 聯合創辦人、建築學院講師張天欣(Jessica Cheung),同為中大校友兼現任建築學院講師。

今期 CubicZine 邀請姚凱琳教授與她的團隊,分享他們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開拓文化空間的可能。原來文化影響力是可以數據化,古典音樂人也可以跳出傳統舞台。

從劇場到城市:建築學者的文化視野

在香港長大,Melody自小對藝術與設計充滿熱情。她的童年記憶裡,灣仔、跑馬地、尖沙咀一帶的城市景觀不斷變遷,而這種對「空間與人」的觀察,成為她日後選擇建築學的伏筆:「一直以來都對 Art and Design 很有興趣,從小有做一些藝術創作,讀大學選科發現建築這個行業其實是融合了我喜歡的所有東西,包括數理科學和藝術文化,就這樣開始在建築專業發展。」


圖片說明:Melody 曾在美國、倫敦和上海生活和工作,於跨國企業 AECOM及Perkins+Will任職時期曾主理大型規劃及城市景觀設計項目。(圖片提供:受訪者)

求學過程中,她的視野逐步擴展:「讀 Master 的時候,真正了解城市設計,不只看一棟樓怎樣建成,而是關注整體城市空間的構成和演變。」以前在大公司做城市設計項目不一定有機會參與文化建築項目,2018年回港定居,她很高興可以在中大建築學院教學及研究,並將興趣和專業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探索文化空間的可能性。對她而言,「文化空間其實不只是一棟標誌性(Iconic) 的建築物,而是融合周圍的公共空間,當中的設計過程及後來使用演變也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狀況。」


圖片說明:Melody坦然建築是一條挺困難的路,在建築學院裡面,見同學多過見家人,但亦感恩建立到更深的夥伴關係。(圖片提供:受訪者)

在城市與音樂的縫隙間,找到共鳴

在中大建築學院任教期間,Melody曾與Jessica共同教授城市設計課程,並開始思考如何從教學之中怎樣再走多一步進入社區。當時正值Jessica與周季濂先生(Chris)聯合創辦Outcomes Lab初期,他們發現香港很多社創項目的資金很難持續,於是研究將社創項目「影響力數據化」,吸引社會上更多不同的資源去支持這些項目,並將Outcome-Based Financing 這種創新融資模式帶入香港。

Melody 與Jessica 兩人找到共同願景,結合城市空間、文化價值以及公眾體驗設計一個創新項目,作為以Outcomes模式追蹤     數據和評估其影響力的試點,並幫助文化與社區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處(ORKTS)的知識轉移項目計劃(KPF)的幫助下,「樂地GroundMusic 」項目最終誕生。 計劃旨在將新晉古典音樂家的需求與被未充分利用的私人公共空間相結合,為公眾帶來不一樣的音樂體驗。

圖片說明:樂地計劃團隊成員(左起)馮詩蔚博士、區藹芝女士、姚凱琳教授及張天欣講師。(圖片提供: ORKTS)

這場合作漸漸吸引了不同專業的人才加入,拼湊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畫面。

KALOS 音樂文創平台創辦人、中大中文系畢業的區藹芝(Irene Au)多年來致力推動香港古典音樂文化的發展與音樂家創業。透過 GroundMusic,她希望為音樂家與觀眾找到共通語言,讓旋律不只是舞臺上的表演,更能自然地滲透進日常場景。「在一個科技發展這麼快的社會,年輕音樂家除了面對入行的挑戰,更要追得上市場的步伐,他們的身邊其實有一整個生態圈圍在運轉:代理人、客戶、場地⋯⋯此外,節目策劃、演出技巧、推廣、職業發展策略等各方面都需要支持和培訓。我們希望他們能夠邊做邊學這些技巧,並且要擁抱     創業者的精神,學會面對眼前的狀況,找出機會展示自己和作品。」


圖片說明:(左圖)Irene去年在維也納音樂及表演藝術大學向音樂人分享以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創意創業)概念讓個人藝術生涯變得可持續。(右圖)今年4月在中大研轉處創科創業資訊嘉年華,樂地計劃參加者在中大書店快閃演奏,他們表示學懂將自己的藝術與大眾分享十分重要,很開心成為musicpreneur(音樂創業家)。(圖片提供:受訪者)    

打破界限:重新定義空間與思維

一般古典音樂演出場地的設計通常以「控制」為主要議題——控制聲學環境、觀眾動線、甚至燈光角度。但當舞臺移至商場中庭及開放式空間,所有既定規則皆需重寫。 Melody指出,「我們並不是想去找一些現     有的演出場地,而是發掘一些也許被忽略的公共空間進行活化。」在這些空間中,古典音樂成為了與人們生活緊密連結的一部分,既是藝術的呈現,也是與社區文化的一種融合。

正是這種對常規的質疑,成就了GroundMusic的獨特性。馮詩蔚博士(Dr. Veera Fung)是研究員以及空間設計師,在 2021 年與 Melody 共同創立 Atelier In. 一盒,致力將包容性設計與研究應用在香港城市空間。對她而言,GroundMusic 正是探索空間設計如何真正「以人為本」,打破傳統古典音樂廳的體驗之外,並把古典音樂以創意的方式呈現給社會大眾。

Veera亦表示執行過程充滿細節挑戰:「大至充分掌握現場的人流、演出音效,小至某個位置有沒有插蘇這種很實際、細微的東西。」例如臨時調整八人樂團的舞臺佈局及器樂架設計,或應場地的需求調整舞臺距離。每一次的調整也是磨練,團隊選擇擁抱「Flexibility」,將限制轉化成設計的可能性,以消除場地、舞台、音樂家和觀眾的界線。

圖片說明:每次進行演出,樂地團隊都需要適應不同場地條件。Melody 形容這是個充滿驚喜的嘗試:「很感謝Irene團隊的策劃將     古典音樂表演,與我們研究的閒置城市空間連接起來,在商場這樣一個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讓觀眾能停下 15、20 分鐘感受一下平常不一定接觸到的音樂類型。」(圖片提供:樂地計劃)

打破界限還需要一個過程來突破商業場地夥伴、甚至是觀眾的思維框架,Melody認為重點是要「拋棄預設」:「先瞭解基本限制在哪裡,然後不斷嘗試,從中學會拋棄一些對空間的前設。大家原本認為商場只可以做這件事,或者觀眾一定會想怎樣,但實際執行下來會發現可能性遠超想像。」

面對發展商、場地夥伴及持份者的質疑和挑戰,團隊需要證明文化活動的實際效益,以數據說話。為此,Jessica設計了一套數據評估框架:追蹤觀眾來源(是否本區居民)、停留時長,並在問卷中設置假設性問題——「如果社區常有此類活動,會不會令到你對這個社區的歸屬感提高了呢?會不會增加商場人流帶動生意呢?」每一次的調查資料反饋,都為未來的活動提供了新方向,也讓音樂在城市空間的作用更加清晰。

當這些免費音樂會成功吸引社區居民,並為他們帶來笑容時,這些努力便顯得格外有價值。Irene表示有觀眾在聽完表演後將那些古典音樂曲目加入了自己的播放列表,更有觀眾讚揚「沒想過在商場裡面可以聽到這樣質素的音樂,從音效到舞臺設計,都讓她耳目一新。」甚至有音樂家特地從馬來西亞來到香港欣賞演出。

圖片說明:零距離古典音樂會,讓人們感受到了音樂與生活的融合,也為公共空間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圖片提供:樂地計劃)

讓音樂悠揚  讓文化生根

過去,音樂帶給人的感動難以量化,文化活動的價值也常被視為模糊而主觀的事。 GroundMusic 不僅讓旋律飄進了意想不到的角落,也在無形之中搭建起了一個更具可持續性的文化框架。

數據可以是一種新的語言,讓外界理解文化影響力。Jessica提到「從可持續的方向     思考商業模式,為社會項目建立更直觀的溝通渠道。」當文化不再只是藝術家的獨白,而能與商業、社區、政策共鳴,便能夠形成可持續的文化生態。

Irene 表示:「數據的對象是資源投放者。音樂除了陶冶性情和治療層面的應用外,在推動藝術、經濟、社會價值上都有好大潛力。」 這些數字並非冰冷的統計,而是音樂如何進入社區、如何改變空間、如何影響人的某種反映。當藝術和人文的足跡能被描摹,它便能在更大的環境裡產生迴響,甚至為未來的文化計劃提供參照,使社創項目不再只是憑熱情推進,而是有了穩固的立足點。

Melody談到:「從項目 創新層面去暢想未來,我們一直思考怎樣去建立合適的基礎建設或條件(infrastructure),讓文化活動      可以在公共空間持續進行。」在這個框架裡,音樂人獲得更多表演機會,投資者開始意識到文化項目不僅是浪漫的理想,而是一種可以長遠發展的模式。


圖片說明:香港不是沒有藝術人才,只是需要社會不同持份者推動整個生態圈。圖中顯示古典音樂家在沙田新城市廣場演出,透過音樂宣揚理念,例如演奏日本電影《崖上的波兒》的主題曲,教育下一代低碳生活愛地球。(圖片提供 :ORKTS)

一座城市的空間如何被使用,不只是建築圖紙上的規劃,而是人如何在其中流動、相遇。GroundMusic項目希望讓人重新思考——原來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商場、廣場或街角,藏著無限可能:音樂可以無處不在,觀眾與演奏者的距離可以重新界定,文化不必只屬於特定場所,而是可以滲透進日常生活中。

「這個平台匯聚不同界別的投入,激發出很多有趣的火花。」Melody 說。藝術家、製作人、建築師、技術團隊、場地管理者等多方合作,共同找到一種創新形式。或許,未來還會有更多這樣的嘗試,讓城市的空間不只是被使用,而是被重新想像,被重新聆聽。

編輯: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丘月荔(中大英語文學研究學生、知識轉移學生大使)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