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份《施政報告》於九月公布,面對飲食及零售業等接連有公司倒閉或結業,引發市民對投資、保障與社會福祉的焦慮。正是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創新思維與知識轉移不僅是學術口號,更是讓學術成果直接化為基層支持的實踐之鑰。
中大社創志(Cubic Zine)特別邀請到中大社會服務管理碩士校友、現職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助理副總裁的李炳輝先生(Matthew),暢談其跨界經歷:從屋邨童年的社工夢想,到慈善策略運用;從社會議題到可持續社企的「共盈循環」,他以人文關懷為核心,以科學管理驅動社會效益,讓知識真正成為造福社群的長效動力。
從屋邨少年到中大求學:不只追KPI,更要守住初心
Matthew 幼年生活於香港公屋,了解基層家庭面對生活壓力時的掙扎,也曾目睹玩伴被送進更生中心。中學時期,一位社工的啟發讓他決定投身這個行業,從港大社會工作系畢業後,他在社福前線跑了十多年,毅然攻讀中大社會服務管理碩士課程。
那些年,社會福利署提倡整筆撥款、津貼及服務協議等改革,社福界正經歷「追數字」與「人本精神」的拉扯。「我們做社工是做人的工作,為何要交KPI?好多人對量化管理妖魔化,同工亦質問我:『你讀管理,即係放棄人文精神,淨係點頭追數字?』」這種矛盾在200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也深深觸動了這位「通山跑」的少年,而真正的轉捩點,是他在中大進修的學術歷程
Matthew確信「人的工作」需兼具溫度與效率:「大家都說資源不夠,當一個人跟100個個案時,資源怎樣可以用得更好?有沒有其他資源可以撐大個餅呢?管理學提供了新的視角,讓我看到如何系統化地衡量 impact,同時提醒我們不忘初心。」這份跨界視野,不僅奠定了他在慈善基金策略規劃上的科學態度,也成為後續推動創新與知識傳遞的堅實基石。
圖片說明:院長榮譽錄旨在表彰學業成績優異的同學,Matthew於2013–2014學年入選院長榮譽錄。
「Small Steps, Big Impact」點亮基層生活
踏入基金會領域超過十年,Matthew坦然相比以前做社工,一路上沒有導師引路,甚至被誤會只是為資本財閥買贖罪劵,難免感到孤獨。
如今,面對簡約公屋陸續建成,減輕輪候人士的財政負擔,住戶每月平均節省4,200元租金的實際改善,Matthew深感當年選擇跨界的意義:「部份基金會或慈善家( philanthropist )朋友,目標能帶來 systemic change(系統性改變)。當有新的社會需要,政府既有資源上未能即時回應,我們會與非牟利機構、地區伙伴,一起試創新的solution。一、兩年後,如果protocol真的有效,就可以複製給其他地區或組織,最後由政府接納為政策一部份。作為慈善業,有責任帶來新的思維解決社會問題。」
Matthew指,2025年簡約公屋的出現,可追溯2016年入伙的「深井光屋」—— 首個政府和社會企業「要有光」的合作項目。Matthew當年推動任職的基金會捐款支持社企「要有光」,將前九龍紗廠眷屬宿舍(閒置政府物業),活化後成爲基層家庭可負擔居所,同時提供家庭支援計劃,訂立儲蓄及求職目標,扶助他們向上流動。「當然增建公屋是最有效解決基層住屋問題的方法,但現實是興建需時,在爭取同時有沒有其他出路?從我們的項目開始,社會房屋的討論增加了。有些地產商捐地出來,有些廢置的學校重新利用,有電訊公司舖設網線,有傢俬品牌捐助,形成跨界合作的良好效應。」
技術創新與文化融合
近年商界、學界及社企攜手推動「照護食」的發展,帶來社創改變社會消費生態的啟示。「當團年飯大家點到滿台乳豬燒味,『老友記』吞不到,甚至要借孫子的剪刀來剪碎食物,影響自尊心,漸漸連外出食飯都減少。」
Matthew分享,早兩三年,有社企嘗試研發軟餐,亦有團隊探索3D食物打印,但因成本高昂,難以普及落地。「於是,我們先由基金會提供啟動資金,委託學術界進行軟硬度測試,再透過地區長者中心組織試食體驗並收集反饋,最終成功吸引商界夥伴加入,共同推動軟餐方案的實踐與推廣。」
「驚喜的是,連一哥焗豬扒飯都出軟餐!時至今日,除了餐飲連鎖集團支持,更來到酒樓,著名米芝蓮食府也推出炭燒燒鵝髀的軟餐。」
圖: Matthew坦言,與The Project Futurus合作的HKEX《流動五感大茶樓™️》社區計劃,初期借鑑了日本技術標準,但更重要的是不斷改良,結合港式口味與本地長者的飲食習慣,向大眾推廣認知障礙及吞咽困難的長者享有飲食尊嚴的意識。(圖片來源:香港交易所2023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達成合作的關鍵
跨界合作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作為社福界及商界的「中間人」,對Matthew來說最具挑戰是「互通不同持份者的語言」—— 對投資者要講數字和影響力,對社企要講服務目標和可持續性,對社福界別要請楚其服務理念及持份者動力(stakeholders dynamics)。
從Matthew的經驗,不少社福界朋友找商界合作但沒有下文,「他們的困難在於未必摸得清,商業公司背後的運作邏輯,不同業務部門有不同想法、利益、文化。他們說要幫商業公司做好ESG的S( Social,社會),其實這說法很空洞,很多NGO朋友沒有真正清晰了解,商業機構是否需要做、如何做ESG報告,當中其實有嚴謹的框架,每個指標都有KPI,要嘗試配合別人的報告要求,真正深入了解對方,你的方案怎樣幫到他,令合作水到渠成。」
反思「死因」才能走得遠
「良由集貨 Goods Co-Share」是 Matthew成立的社企,透過直接向供應商大量購買日用品,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再以低於市價發售,減輕基層家庭的經濟負擔。「當時遇到困難是找不到很多供應商給我們便宜貨,於是我們了解他們生意上有什麼痛點。原來,因為超級市場的上架費政策及大牌子的壟斷,很多供應商在競爭下輸了,產品便會流入工業用品店、酒店、飛機等。」
認清對家的需要和運作, Matthew與供應商談合作:「我的社企透過在基層家庭較多的地區定期開設直銷攤位,幫供應商建立營銷點,同時做市場宣傳,於是他們很樂意合作。」
圖: Matthew曾接受有線新聞《小事大意義》節目訪問,實行「自己社區自己救」,從改變消費習慣,讓街坊參與改善社區。
Matthew望大家借鑑他的經驗:「小弟不是很成功的例子,因為社企已經光榮完結了!幸運地在無負債的情況停下來。」他總結創業需要的三大能力:一是對不同業界運作有深入了解;二是對數字敏銳,對創業有認知;三是永遠不斷求變,因為生意模式需要持續適應市場。「開門做老闆過程是很辛苦的,不同做打工仔有假放,你做老闆真的有十萬個火頭要處理,要親力親為,每一刻你都要記掛你盤生意,同事有什麼事你自己補上去。」
做過創業人,更能體會創業困難,Matthew強調財務可持續性的重要:「很多項目是一元一元從客戶身上賺錢,但其實可以考慮更多不同商業模式,B2C(企業對顧客)很辛苦,其實可以做B2B(企業對企業),例如接公司、學校、公營機構的合作,獲得更穩健的財政收入,分散收入亦可減低財務風險。」同時,在國家對可持續發展的大力支持下,如果做到一些模式、標準制度,應用地方不止香港,可能是大灣區,以至整個亞洲地區,就能獲得更多機會。

跨界合作的意義
擁抱多元美好,讓創新成為「長期驅動力」,Matthew認為:「不論商業還是社福機構,一個組織內有多些不同的diversity(多元性),對發展才是健康的,不只是年齡、職級、性別的多元,更重要的是思維上、觀點上、背景上的多元,有助我們做正確的決定。例如如果商界管理層知道所謂的『民間疾苦』,掌握不同社會議題,基層生活的需要,絕對會幫到他做市場推廣或商業決定時更全面照顧不同客户,簡單來說,就是令商業的resilience(彈性度)提高了。由此可見,跨界合作是很有價值的。」
談及學術與社會的深度融合,Matthew珍視「知識轉移」的力量,深信由學術界實驗室走出來的研究能應用在社會上。他認為核心價值在於多方協作:學者提供理論模型,學生帶來創意活力,社企和商界則提供場所實踐,三者互補互助,共同打造可複製的創新模式。
圖: 香港交易所基金會現時支持的項目,就是中大社會工作系與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等團隊成員的「消除香港床蝨科學及行動研究」合作,透過具有成效及價格便宜的創新滅蝨方法,期望為劏房戶及基層家庭帶來根治蝨患的曙光。(來源:中大新聞中心)
珍惜留下來的影響
Matthew 非常喜歡前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的一句話:「做留得低的事」。「當我們選擇一個職業,或者處理工作時,我們永遠都要思考:完成這件事後,我們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工作崗位,不再在香港,甚至不在世的時候,我們所做的工作會不會有些東西能夠留下來,影響到其他人,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認為大家很需要將這句話,銘記於心。」
說起近年社交平台Threads的盛行,令年輕一代很容易對事物作出非黑即白的判斷,其實標題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意義。「為什麼會發生這些現象呢?我認為每一個走社創道路的人,都需要培養一種不急於評斷對錯的態度,而是要問『為什麼』,去尋找更多背後的原因,這樣才能找到一個最穩妥、最有效、最可行的解決方法。我們要抱持這樣的精神去觀察和處理問題。」
Matthew相信,「批評很容易,不用付出什麼代價,但背後有很多人都在默默付出努力。」

圖: 不少滿腔熱誠的大學畢業生,或擁有數年工作經驗的年青創業人,做了幾年創業者無突破,更可能無糧出,難免心灰意冷,或者同聯合創辦人有意見分歧,令原本很有潛力的公司,最終無奈結業。Matthew向中大創業人分享:「就是要be prepared,不用擔心而不開始的,路要你走過才知道,可能有貴人幫你,在你身邊做拍檔呢!」
這正是中大創新精神的體現——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思維的創新。在這所孕育無數創新創業者的學府中,我們學會的不只是解決問題的技巧,而是對社會問題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
真正的創業者,懂得在每個商業模式中承載責任與關懷;正如中大的使命一樣,培養的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更是能夠「留得低」正面影響的社會建設者。在快速變革的時代,最珍貴的,莫過於那種超越短期成就、植根社會的持久正面改變——這便是中大人真正的創業初心。
編輯:中大知識轉移事務處 方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