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號】「學人」開社企伴「星孩」 蘇詠芝:心理學讓我尋回讀書的意義

Share on

「你們要不要咖啡?」我們約了蘇詠芝(Catherine)教授早上10時見面,可她一大早就傳來貼心訊息,盡顯其心思細密一面。但凡事總是一銀兩面,她在訪問中坦言,自己是個「過度敏感」的人,喜歡心理學,卻因太容易「上心」個性,最後頭也不回,放棄當臨床心理學家想法,轉往學術路。

近年最令她上心的相信是一群自閉症兒童(2018/19學年確診中小學生達9,537人)。Catherine自2016年開始設計多個項目,利用機械人,以及後來的小兒推拿療法,改善這群「小星」(自閉症童的別稱)社交及情緒等問題。Catherine最近更夥拍同事兼專業教育心理學家陸秀霞(Sarah)博士成立社企「智趣伴星途」,將多年研究心血帶到學校或社區,讓更多「星孩」直接受惠。

蘇詠芝教授研究機械人治療自閉症多年,2019年10月成立社企,正式將綜合成果推出市場。圖中為她5月出席中大創業日,與公眾分享有關項目。(圖:SoCUBE)

中學初遇心理學

Catherine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香港土生土長的她早在中學時代已經接觸心理學,並為之著迷。「初中時想過讀建築,但中學會考數學『炒了』,於是預科只能選讀心理學。」傳統名校出身的她,對於成績要求有自己的一把尺,「原本(會考)預期7科A,但結果只有21分,以最低門檻升讀原校。我媽甚至害怕我會自殺。」她輕輕說道。

一次讀書「失利」,或許讓她建築夢碎,但卻讓她尋回讀書的意義。「中六開始修讀心理學,一開始好像是被逼,但料想不到一讀就愛上。我是一個over-sensitive的人,有好也有不好處,有時會想太多。(我會想)為何會發生這件事,為甚麼人會這樣做。這就是心理學,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mind and behaviours。」她一口氣道出人生其中一個重要轉捩點。年代或遠去,記憶卻鮮明。

她表示,心理學更改變了她讀書的技巧。「以前會考只是死背爛背,都不知背來做咩。」因為喜歡這科目,因此預科對於Catherine而言,不再是「死背爛背」,而是多了分析,「讀勁多理論,但我好喜歡。」摸清了讀書的意義之後,這次她順利考上了中大的心理學系,並一直攻讀至芝加哥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白板上這幅「自畫像童畫」出自其中一個「星兒」手筆,是小女孩等待接受療程時的「隨筆」,蘇詠芝教授把它掛在辦公室多年,是她學術生涯的重要印記。(圖:SoCUBE)

性格太「上心」

為甚麼不當臨床心理學家(CP),而走學術路?她直言:「我個性不適合。好容易因為別人一兩句說話而受影響。」她說,一年級時到沙田醫院實習,隔着拉簾聽到醫生見一個焦慮症病人,那病人不斷問醫生見不見到身上「有嘢跳下跳下」。「我回家後也思疑是否有嘢跳下跳下。」她笑說。

一份病歷表,最終讓她完全打消從事臨床工作的念頭。「那時要幫醫生整理文書,打開一份已經結案的病歷表,是一個患了精神分裂症20多年的病人。廿年間他出出入入醫院,最後卻從橋上跳下去,這樣終結了(生命)。」

她坦言覺得好灰心,「原來個病不會好。當然有其他正面的例子,但一兩個這樣的個案,我就會經常想着。我沒有這樣的個性去處理這些情況。」她立即放棄做CP念頭,直奔研究之路。

大學畢業後,自言擅長分析的Catherine繼續「考博」,惟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第二次才申請成功,獲芝加哥大學一位有「手勢(gesture)研究之母」之稱的教授 (Susan Goldin-Meadow)接納,追隨對方研究「手勢」這種特別的溝通系統。其博士論文是研究中國人、土耳其人和英國人說話跟運用手勢的關係。「探討會不會有文化差異,有甚麼特質是通用的。」

櫃內存放了新一代由日本電氣公司(NEC)製造的機械人,研究團隊平日會在這間房為孩子提供訓練。(圖:SoCUBE)

從手勢見微知著

取得博士學位後,她獲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聘用,繼續gesture方面的研究。獅城是一個雙語國家,鼓勵學生以英語為第一語言之外,同時要學習自身的母語。

「我們研究時發現,新加坡人說英文時手勢會比較多。」不過她強調,手勢多與少不是其研究重點,而是手勢背後會否補充了一些沒講出口的訊息。「從手勢可以看出一些很細微的東西,是口語沒有的。」

如是者,Catherine在新加坡度過了五年,惟未到七年之癢,便開始質疑自己做研究的價值,「開始覺得悶,又不知論文有沒人讀。」她坦言,NUS有「獎勵」的機制,發表一定數目論文有獎勵,「好像變了出論文只是為了獎金或加薪」。

正當在星洲的學術生涯出現「價值危機」之際,改變的機會來了。

「家人想我回家,於是急忙找新工作準備回港。」她應徵母校中大教職,其中要求她教授關於特殊教育需要(SEN)的課題,於她而言是全新的領域。她於是發揮「會考精神」,「我啃了三本教科書」,成功通過面試。

蘇詠芝教授和張建國醫師合作,以小兒推拿療法介入自閉症治療。(圖:SoCUBE)

回港始與「星孩」結緣

以老師身份重回中大,要執教一科自己不熟悉的課題,對Catherine而言,是挑戰,亦是改變、突破研究樽頸的機會。她開始思考如何將自己多年的gesture研究與SEN結合。

「要持續下去,你不可以研究一塊,教書則是另一塊。」於是在10大主要類別的SEN當中,她特別挑出自閉症作深入研究。「自閉症兒童的gesture好差,比其他SEN少,甚至比唐氏綜合症更差。」

選定新研究方向後,自2016年開始,Catherine透過申請中大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展開了多個介入自閉症的社區項目。她碰巧遇上一個特別想做介入的EdD (教育博士)學生,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以機械人擔當「小老師」,透過一些重複的情境演繹,改善病童行為及情緒表現。

「有一些自閉症兒童感統(感覺統合)有問題,如果覺得吵,例如聽到打雷,會大力拍打自己頭部。有學生因此頭骨變型。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學生,他兩邊頭骨凹了(因長期拍打)。但當中有學生看過多次機械人示範打雷時掩耳動作之後,學懂了「掩耳」這手勢,減少了自傷行為。」

普通人最怕聽「人肉錄音機」,要聽「人話」,自閉症患者則不願意與人接觸,「他們特別喜歡機械的東西。」2018年起,Catherine團隊與日本電氣公司(NEC)合作,使用對方的機械人,取代之前沿用的法國機械人NAO,配合她設計的程式教材,入學校教3至18歲患者各種社交技巧。

張建國醫師贈送蘇詠芝教授一幅「天道酬勤」字畫,寓意對於她的勤奮,上天會予以報酬。(圖:SoCUBE)

與中醫師推小兒推拿療法

手勢研究是Catherine「老本行」,她近年亦夥拍中大中醫顧問張建國醫師,將另一種「手勢」—小兒推拿—應用在自閉症治療。據其研究顯示,小兒推拿確實有助提升患者整體認知及情緒表現。他們更推出教學短片,鼓勵家長學習這門手藝,回家幫孩子做。不過Catherine承認,基於各種原因,「不是許多家長會配合,六十多個有十多個會做。」

訪問來到尾聲,我們參觀了Catherine的辦公室,門口掛了一幅寫上「天道酬勤」的書法,正是出自張醫師手筆,反映張醫師眼中的Catherine為人。小時候的Catherine是父母眼中,讀書失手怕她會自殺的小女孩,那長大後呢?

「她太可怕了,她任何時候都看書!」。張醫師用帶山東口音的普通話激動回應。看甚麼書?原來也離不開研究,剛從台灣度假回來的她,去書店買了一本「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册」的書。也很適合當下香港社會讀的一本書。

智趣伴星途(STAR) | 小百科

創立年份:2015,2019成為社企
創辦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以及教育心理學家陸秀霞博士
目的:透過專業的評估、治療、輔導及社區教育,並應用創新技術協助自閉症兒童及家長;致力進行科研,並建立大數據,為自閉症兒童設計和實施個人化的干預措施
團隊:接受特殊教育培訓人員、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關注自閉症人士

文:Kary Wong@ORKTS
英譯:Cathy Wong@ORKTS

FacebookWhatsAppLinkedInEmailCop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