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ic Zine 學者周惠賢博士接受電視台訪問

有線電視訪問(中文): TVB Pearl Interview (English): Cubic Zine 學者周惠賢博士在電視上談「通過和平教育帶來改變的知識轉移」 中大文學院周惠賢博士登上我們六月期Cubic Zine雙月刊封面故事,早前,佢和團隊接受了 有線新聞、無線電視(TVB)和 無線明珠台(TVB Pearl)採訪。 閱讀專訪:https://innoport.cuhk.edu.hk/cubiczine/chowwaiyin/ 周博士分享了她在教育、宗教和心理學方面的跨學科研究,並介紹她創立的SouLight心靈教育中心提供的「內在和平與外在和平」課程。該中心係由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S-KPF)資助的社會企業。周博士和團隊強調「和平教育」在促進和平建設、衝突轉化與賦權青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Read More »

知識轉移學生大使Inno-Ambassador心聲集

過去一年,為了向年青人推廣創業創新精神,我們開展「Inno-Ambassador 計劃」,廣招來自不同學系的中大學生,在中大創博館InnoPort的平台上,參與一連串社創活動及多媒體製作,走入社區了解不同社會議題,同時與創博館團隊一起發掘創意點子,創造跨世代共學共好。 

Read More »

【Cubic Zine 2024年8月號】南丁格爾有個創業夢—— 盧海珊首創手部護理社企 重啓中風人士慢下的手

溫文爾雅、身形纖瘦的她,為了病人福祉,在炎炎夏日,獨自拖著行李箱,帶著復康工具,四出家訪探望中風人士;為了創業夢想,即使身為兩幼孩之母,仍咬緊牙關,平衡兼顧營運社企、研究教學和照顧家庭的「不可能三角」。讓我們走進Suzanne的創業夢,了解她們的社企與計劃如何為中風人士提供手部護理服務,在漫長的復康路上,為他們帶來溫暖。

Read More »

實習生日誌/Natalis看社創

我是Natalis Leung,今年15歲,是一位中學生,就讀於德瑞國際學校。我在創博館實習了大約兩個半星期。這是我的第一份實習,我學到很多,也感覺很有趣。我不僅可以做我預期中的工作,還可以學習新技能,並參與同一位教授的訪談,了解她致力於創建的一個社創項目。 

Read More »

【2024年6月號】教育宗教心理學三劍合壁—— 周惠賢推動「和平教育」 促進青少年及社群心靈健康

人生長路,蜿蜒曲折,過千帆,渡山水,究竟踏入的是明陣還是迷宮?為此,Cubic Zine團隊隨著中大文學院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高級講師周惠賢博士的腳步,來到全港首個在大學設立、由學生事務處與崇基學院合作設立的明陣(Labyrinth)。

以青少年心靈幸福為依歸,周博士將分享如何結合宗教中的靈性智慧、敍事教學與社企營運,通過和平教育的力量,締造相互包容的社群。

Read More »

好日子讀好書 |《重新認識你自己》 

為甚麼人會感到痛苦?因為心中有結。何謂結?本書《Freedom from the Known》(中譯:「重新認識你自己」),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從舊有自我認知中釋放出來,探索一個全新的,鮮活的自己。 

Read More »

兼修內外和平,療癒青少年心靈

香港的青少年群體正面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根據2023年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研究結果,逾七成學生認為「學業問題」為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此外, 家庭因素、人際交往等問題,也給青少年帶來了諸多壓力。研究更指出,有約九成人面對負面情緒時,沒有向老師、社工或家人求助。

Read More »

同工同心 靜候花開

深信教育的轉化力量,周博士成立社企SouLight Spiritual Education Centre,將心靈教育帶入中學。Cheetah(翟驚)與 Pamela(孫芷瑩)正是這個計劃的主力推手,在前綫執行教學的工作。

Read More »

從醫生角度看安寧照顧 胡令芳教授認為溝通才是重中之重

年輕力壯時,我們都是生命的主人,可以揀工作、揀伴侶、揀住屋,選擇理想的生活。一旦到了身心衰退的年紀,臨終之時,我們還能夠為自己生命做出最好的決定嗎?Cubic Zine邀請了中大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教授(Professor Jean Woo),分享醫護人員與病人討論安寧照顧(End of Life Care)的實際情況。

Read More »

好日子讀好書 |《一億美元的出價》

中大初創READily創辦人鄭樂之誠意推薦《一億美元的出價》! 鄭同學身為一個從工程師轉向初創公司商業領域的人,銷售這個概念,對他來說一直是個未知的領域。 然而,Alex Hormozi的《一億美元的出價》以其簡單明白且有影響力的建議,為他指明了道路。

Read More »

【Cubic Zine 2024年2月號】從初創中進化   陪伴弱勢病患對抗死神 —— 遺傳病學者陳浩然30年堅持科研路研AI溝通工具破解罕見病無聲苦難

一生專注研究神經系統性疾病的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Edwin),他的研究成就非凡,從劍橋大學獲取博士學位,及後帶領團隊成功解開小腦萎縮症成因。在兩小時訪談中,Edwin 談起令人遺憾的「社會現實」:罕病製藥成本高,資源匱乏,罕病家庭往往在絕望中與死神拔河。

當最親密的家人,成為最沉重的負擔,你會如何面對?Edwin 曾家訪要求安樂死的病人,觸動他由科學家成為社創領袖,連結各科學生,開展「Voice Link」計劃。讓我們聽聽這位文質彬彬、謙虛有禮的科學家,如何在看重成本效益的香港,突破「科研空想」,堅定實踐理想。

Read More »

罕見病患者的AI留聲機

Voice Link計劃的背後有著一位肯給機會的導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

主修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的Ceci同學曾經是Edwin的實驗室助理,有幸在Edwin的指導下研究小腦萎縮症患者的發病幾率。海外交流歸來,她有了更深的思考:如何將我們所學、研究的學術知識,轉化為對罕見病患者實實在在的幫助?

Read More »

高等院校作為守護資訊安全的燈塔 

歷年來,資訊安全事件不斷。2011年發生了「斷水事件」,駭客入侵了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市(Springfield)的公共供水網絡系統,毀掉一個向數千戶家庭供水的水泵。 2019年,南非主要電力公司City Power遭勒索軟體攻擊,公司的資料庫、網路、應用程式等遭加密而無法運作,雪上加霜的是,維修服務系統也無法運作,造成斷電長達12小時,超過25萬人受影響。

Read More »

【Cubic Zine 2023年10月號】以文匯學  力創文化時勢——文物館館長姚進莊談知識轉移  倡跨學科戰略合作

四時風光變化萬千,已有52年歷史、擁有超過16000件珍品的中大文物館,屹立山城,將研究和專業知識結合,激勵公眾參與,致力弘揚中國文化。今期Cubic Zine專訪主角是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Professor Josh Yiu),在他的帶領下,文物館「時光藝遊舊香港」項目於去年贏得國際博物館協會大學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的UMAC Award大獎,為首間東亞地區大學博物館獲得此殊榮。

一九七一年秋,文物館成立。就在金秋,讓我們憶故談今,走到館長的世界,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可持續發展,發揮社會影響力,如何「格物創新」。

Read More »

館長的心裡話

文物看似冰冷,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述說溫情故事。採訪當日,Josh佩戴的館徽引人注目。與很多博物館特別設計館徽不同,中大文物館直接將館藏的漢代印章作為館徽。把歷史戴在身上,與文物緊密相連,這不正是「文物人」的浪漫?當然,除了看得見的浪漫,館長也有些心裡話想說。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