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生角度看安寧照顧 胡令芳教授認為溝通才是重中之重

Share on

年輕力壯時,我們都是生命的主人,可以揀工作、揀伴侶、揀住屋,選擇理想的生活。一旦到了身心衰退的年紀,臨終之時,我們還能夠為自己生命做出最好的決定嗎?Cubic Zine邀請了中大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教授(Professor Jean Woo),分享醫護人員與病人討論安寧照顧(End of Life Care)的實際情況。

胡令芳教授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是老年學的教研先驅。她曾負責新界東醫院聯網老人科服務的發展,於1985年成立老人科日間醫院,並於1993-2012年任職沙田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過去四十年,她擁有豐富醫療實戰經驗,看到很多病人及家庭的需要。

醫護人員避而不談成討論「預設照顧計劃」障礙          

胡教授指出現實的情況,醫院中仍有醫護人員避而不談安寧照顧的話題,加上他們工作繁重,缺乏時間和空間與病人和家屬傾談,因此難以展開有關「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的溝通。「我好記得有個病人投訴:『我知道我個病冇得醫,不過點解醫生巡房時唔睇我一眼,只係望住病歷表?』」胡教授指,「其實公眾非常接受ACP的討論,對此亦認識不少,但醫生要處理緊急手術、日常會診,很少主動向病人提及預期病情和講解晚期治療方法,而護士亦不想越過醫生,主動與病人展開複雜的對話。」

除了公立醫院,安老院舍亦面對類似的情況。據中大醫學院2023年的一項研究,約 70%居於安老院舍的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隨着院友漸漸失去溝通能力,討論ACP便成了極大的挑戰,而安老院舍的職員亦往往不會介入他們的醫療決定。

有效溝通從何入手?

自2016年,胡教授帶領研究所進行《賽馬會安寧頌–安寧服務培訓及教育計劃》,與醫管局攜手合作,培訓超過兩萬名醫護人員及社工,讓他們深入認識安寧照顧,從而提升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當中着重以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參加者更明白如何有效與病人和家屬溝通。同時,計劃團隊製作了一系列教學短片,例如「如何與病人的家屬說壞消息」、「醫護人員如何打開晚期照顧的話題?」(講者是陳裕麗教授)和「對應何時展開預設照顧計劃的分歧」等,透過多角度呈現安寧照顧的溝通過程,以供醫護人員參考。另一方面,計劃亦向病人、家屬及公眾講解如何面對死亡,從而為香港的安寧照顧服務締造一個更有利的環境。    

圖片取自賽馬會安寧頌網站

2021年,研究所發表了名為《LIVE FREE DIE WELL: Building Capacity for End-of-Life Care in Hong Kong》的報告,總結計劃推行以來的成果和得着。透過在醫院定期進行的公眾教育活動得知,市民普遍對安寧照顧的話題持開放態度,不但願意加深了解,更認為應盡早與家人展開ACP。即使如此,他們未必能找到適合的醫護人員進行討論,甚至有時因為各部門醫生的用詞和意見不一,令他們感到困惑。醫護人員須要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確保病人和家屬獲得足夠的支援,並盡早與他們進行討論,而不是等到最後一刻。就此,胡教授強調:「你唔可以聽日死,今日先整instruction!」同時,醫護人員應該有一個觀念,展開安寧照顧溝通的工作和責任並不限於老人科或紓緩治療科的專科醫生。相反,醫護團隊裡的不同界別成員都應該能夠討論這個話題。

「預設醫療指示」立法 盼多方面因素配合    

胡教授認為在推動「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簡稱AMD)方面,針對醫護人員的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相當重要。「It’s not just a tick box exercise,整一張表格就叫大家填,而係要以病人為出發點去討論。」

政府最近在憲報刊登《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提供AMD的法律框架,並研究以電子系統簽署指示和儲存紀錄。相關的立法工作如箭在弦,但坊間對此仍存有疑問。不少病人和家屬紛紛尋找相關的服務單位查詢詳情。胡教授提醒,除了醫護人員在思維上的轉變,醫院的運作模式和安寧照顧的流程亦理應配合,這樣方能提高晚期病人的生活質素。

鳴謝:感謝胡教授接受Cubic Zine訪問、感謝中大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提供報告資料。

編輯: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方嘉欣(中大創博館傳訊主任)

相關資料:

關於安寧照顧 – 安心包:準備人生最後一程

FacebookWhatsAppLinkedInEmailCop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