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ic Zine 2022年12月號】「完美」穿越商界與社企 ——魏文富勇闖「藍海」 情繫基層服務改變生命

Share on

踏入冬季,走到一年的終結,同時是下年的開始。生命亦有週期,像一場戲,有開場就有落幕。怎樣算是完美的走過人生路?今集封面人物魏文富先生(Simon),是中大校友,亦是位開社企公司的商人,他將從商經驗用在服務社企,把車房、髮廊、基督教殯儀掌管在手,付出半生光陰為年輕釋囚、邊緣青年、基層市民服務,他卻說,一切成就掌握在「祂」手裡。

縱橫商界、社福界逾30年,Simon深切體會到人的力量能發揮無限可能,驅使我們在生命的兩極之間砥礪前行,「我經常覺得人才最重要,無人無得搞,『齋嗡』做不到大事的」。

Simon為人快人快語,訪問這位前中大校友會聯會會長、現任中大校友慈善基金董事、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下稱豐盛)主席、完美句號基金有限公司(下稱完美句號)主席及社會企業總會理事時,筆者就知道他是位「轉數快」且對生活充滿幹勁的人。他喜歡廣結朋友,不吝與筆者分享如何靠人與人的聯繫,撮合商界和社福界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建立策略性伙伴合作關係,攜手為社會發揮影響力。

社會企業種子源於中大

Simon坦蕩蕩分享,他自小就愛玩、愛找新路向:「我在屋邨學校讀書,牛頭角下邨聖道小學。後來在天主教伍華書院讀書,在男校的成長過程好好玩,踢波、打籃球、捉棋都玩,中學年代過得好開心。」Simon 在高中時沒有修讀附加數學(Amaths),但憑藉衝勁和努力,在香港高等程度會考(已停辦)獲取1A1B佳績,直入中大數學系,不過因數學底子不如人,便轉到商學院繼續學業。

(左)修讀市場學的Simon十分投入中大宿舍生活:「我鍾意玩,我應林堂出身㗎,應林堂個個都好玩得㗎!」(右)紅色的應林堂外套,如同青年熾熱熱血的心。Simon與一眾志同道合好友,組成崇基扶輪青年服務團,主席、副主席、司庫等人在公在私都打成一片。 (圖片:受訪者提供)

「我在中大二年級時信主,發現商學院的人都不是傳聞中的『好市儈』,工商管理就被說成『奸商管理』。原來商人在香港可以發揮好大作用,對經濟好有貢獻,商人都可以是忠的,不是奸的。機緣巧合下,我與同學創辦崇基扶輪青年服務團,一班商學院的同學搞社會服務,一樣OK!也許就在那時候,埋下從事社會企業的種子。」

「豐盛」的轉捩點

回顧當年,Simon大學畢業後於一間投資公司當助理總經理,負責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及收購德國和美國的企業。 (圖片:受訪者提供)

1981年從中大市場學系畢業後,他從事傢俬市場營銷。花5年時間升到高級職位,Simon感到事業開始停滯,便想尋找新機會。「機緣巧合下,看到30多歲身家過億、被譽為『牛仔褲大王』楊釗接受訪《星期一檔案》的節目訪問,我好敬佩他年少時隻身從惠州偷渡來港,由製衣廠工人成為到跨國企業掌門人。」27歲的Simon,憑「夠膽就去」的信念,寫信毛遂自薦,結果成功獲聘。後來Simon自立門戶,做回老本行開設傢俬公司,創立永佳鋼具工程公司營運至今。

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向青少年釋囚、戒毒康復者和邊緣青少年提供職業訓練,扶助他們建立謀生技能,主力提供車房及髮廊的訓練。(圖片:受訪者提供)

因為傢俬生意,Simon認識了荷蘭宿舍的院長,當時院長剛出任豐盛董事,忙於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的工作,需要人手協助。Simon在2000年加入豐盛,2002年加入董事會,2006年出任董事會主席至今。

「原來將商界經驗放在社福界,能夠起到很大作用。生意人與社福界人互補長短,如魚得水,這是我的藍海,好玩到暈!當他們在商業決定上猶豫不決,我可以提供很多意見,做到很多成果。例如髮廊生意,因為以前曾蝕本倒閉,董事會有不同意見,後來我用數據分析說服大家,聯同協青社合作,場地、單位、拍檔,一應俱全 。我經常覺得,人才最重要,無人無得搞,『齋嗡』做不到大事的」。髮廊生意開展後,不足一年便收支平衡,是Simon最快「上馬」又是最快賺錢的計劃,「我們好開心,大家於是推舉我做主席,於是我就一直做到現在。」

社企氛圍靠政府和業界推動

「2006年,政府開始大力推動社企,需要經驗之士加入,好多商界人漸漸進入社企,為社會發揮影響力。營運之外,我們進一步構思,於是成立豐盛社企學會,推動社企發展、學術研究、政策倡議。」

「不少商界人士以為,社企是無法『做大個餅』,我說,你不參與,又點可以愈搞愈大?社企是有社會目標,真的是一個企業,現在開始多人明白甚麼是社企,所以我希望集合更多力量,個餅可以再做大點。」

行動力十足的Simon找來中大校友、工業總會、廠商會合作,舉辦香港社企秋交會。「以前叫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春交會、秋交會,每逢春秋兩季外商會來進行大批買賣貿易。我想通過工業總會及廠商會,召集商界來看展覽和攤位,看香港社企提供的服務,實行互動互買,即B2B( 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對企業服務)」。

「順帶一提,社企推行的『良心消費』限於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業對消費者服務)。我希望商界與社福界多點合作,推動多點人認識社企,讓政府看見社企的重要性,加強社會對社企價值的認同。」

「商界目前都需要與社企合作,做好ESG投資,即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通過與社企產生Social Impact。真的可以做得更加好,有得做!」

摸著石頭過河做殯儀

在豐盛20周年時,董事會上談及將來發展殯儀事工,卻遭不少董事反對,「一來難做,二來中心宗旨是協助年青人,殯儀似乎未能直接幫到年青人。我心有不甘,居然自己做主席都無力推行,於是決定自己開公司,找人手,成立完美句號。」

完美句號於2013年註冊成為非牟利機構,為貧困家庭提供基督教殯儀服務,並推動生死教育。成立至今,完美句號服務超過1100個家庭,大部分是綜援和低收人人土。(圖片:ORKTS)

Simon指,未經歷過家人離世是不會知道如何辦喪事,他辦社企不是為賺錢,而是希望令喪親者哀傷時得到安慰,安心處理喪事,同時讓大家看見基督的愛。「當一個基層人士喪親,又缺乏金錢,好徬徨的時候,你對他的幫助將會很大。」

訪問下半場,Simon邀請完美句號董事、註冊社工鍾廣雄詳說何謂基督教殯儀服務。「我與文富相識於同一間教會,我一向對殯儀工作深感興趣。殯儀行業是一門很大的生意,但是行內運作不透明。」

「殯儀很難做,難在於我們都不認識。我是讀社工出身,相信大學沒有一門探討香港殯儀的專科。沒有透徹認識,我們差不多由零開始,怎樣辦理手續?怎樣買棺材?怎樣安排靈車運送靈柩?如何讓別人將辦身後事這段重要的事情,交給一個完全不認識的機構?」

禮儀帶來療癒

鍾廣雄分享了一個印象深刻的告別故事。「我們不止服務老人家,也做過流產胎兒、小朋友去世的個案。其中一個在出生後被診斷為智力障礙的女孩,她身體殘疾,無法步行,10多歲便過世,她的母親獨力撫養她。其中一幕很深刻的是,我和女孩母親在靈車上前往火葬場,路途上,母親向著靈柩說:『是媽媽做得唔好,沒有好好照顧你』,我向她解釋,你的承擔是很寶貴的。這些點點滴滴,都令我很大感觸。」

鍾廣雄致力前線工作,以愛和信仰為喪親家庭帶來和平心境。(圖片:ORKTS)

透過不斷接觸家庭,完美句號建立了良好口碑,並與服務對象建立互信關係。「其實不是我們去服務他們,而是大家在過程中漸漸成為朋友,互相給予對方信任,一起行一段很重要的路程。我們會堅持,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

「我媽媽早在我年少時過身,對於失去重要的人,印象依然深刻。與家庭接觸時會感受到他們的沉重、難過。儀式是很有趣的,禮儀本身可以帶來療癒。我們希望帶來正面影響,好好透過儀式悼念死者,嘗試與他們分享信仰,紓解在世者不捨的情懷。」

公司前線人手不多,只有兩個人,但憑藉服務基層市民的決心,加上發展漸漸成熟,由1個月1單,現在1個月20單。「我們除了基督教殯儀,也做無宗教的告別儀式。我們會與家屬討論他們理想的形式和環節,盡量配合他們,做得幾多得幾多。」

完美句號的服務是按家庭狀況收費,如果是綜援家庭,收費會比市場公價便宜幾千元。「作為社企,所有收益除了扣除同事的薪金,我們也會按基金形式運作,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免費服務的援助。亦有人因為欣賞我們的努力而捐款,我們也會用善款回饋社會。」

完美句號亦進行生死教育工作,在長者中心、青少年中心、教會內青年團契,分享殯儀工作、生命課題。Simon指,「不少人好奇『棺材佬』的工作,也有人覺得做殯儀是「老粗」工作。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描寫殯儀可以是一件很詳和的事。對受惠人士而言,我們不單止做儀式,更是心靈導師、哀傷輔導者。」

基督徒看生與死

生命無常,Simon深情分享:「我爸爸好突然就過身,他死的時候64歲,我今年也是64歲,所以我現在是長命過我爸爸了!他走得好突然,話走就走,完全無準備。我當時仲開緊會,媽媽打電話來說:『你爸爸唔得喇,快回來吧!』即使我立即趕赴,可惜他已經走了。人生可以好突然,你幾時回天家是上帝決定,不是你決定的。」

「我好喜歡讀聖經,特別是《傳道書》,每個人都有一個召命,你要去找,去領受,然後安心做好本份,不要羨慕別人,你就會覺得開心。召命亦會變,不會一成不變,突然間又會有新的路開給你,去嘗試一下,又會好開心。《傳道書》述說,無論聰明人還是愚昧人,命運終究都一樣,就是同樣面對死亡。所謂人死如燈滅,但其實非也,人死還有後續,你現在要為你所做的事負責,上帝最終會審判。」

Simon 自言是「阿伯殺手」,與悲觀的長者特別『有偈傾』:「我說,你試試回想人生,不要只想上帝對你差,你一定有好事發生過,一談起就不停,愈講愈開心。我說,上帝對你不錯吧,天不會常晴,也會下雨,下雨也有下雨的好玩之處!」(圖片:ORKTS)

疫情後新出路:社創加科創

香港社企需要甚麼支持?「商界支持,更多人的參與,吸引更多人認識社企,做大社企個餅。社企只做社創,很難進一步發展,最好加入科技元素,社創加科創,就是一個很好的組合。例如透過更多網上媒體宣傳,在網上賣社企產品。其實政府都支持的,希望透過社企減低社會福利支出,社企做得好是會幫助到社會。解決問題之餘,還可以持續發展,產生不同果效。」

Simon最近又有新想法,「Covid-19出現,老人院疫情爆發,好多老人家無法外出睇醫生,於是開始有遙距醫療。我和校友構思了一個遙距診症、網上預約系統項目進駐科學園。」

與我常在的中大情

Simon獲指導學生贈予親手設計的紀念卡,盡見師友情誼。(圖片:受訪者提供)

游走商界和社福界的Simon,無論校外或校內,他都有不少人脈,無非是因為他健談的性格中,總是帶著一份善意。Simon參加中大師友計劃(CUHK Mentorship Programme ,CUMP)達12年,與20多位中大學生建立友好關係。「一來我可以知道年青人想甚麼,知道他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又可以更加年青!感覺就像一同成長,我們的關係不止一年,會一直維持,有結婚生小朋友的,有升職做到大行高級行政人員的,大家都會保持聯絡,令我好開心。所以中大人好需要多點關心師兄弟,在他們迷惘時,各方面給予指引,一齊同行。」

Simon與指導學生合照。(圖片:受訪者提供)

「中大校園大,學習氣氛好,中大人比較重感情,人比較踏實,人文精神強,不會太多比較。我在中大信主,又在中大取得學位,認識到一班好朋友和好同學,連我的女兒也是中大人,與我一樣是崇基的!兩代都是中大人,所以就更開心。」

訪問尾聲 Simon 分享最愛的金句,「《聖經》羅馬書八章二十八節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好多事其實上帝自己做到,但上帝會邀請與你同工,一起做好事,造福社會。記得,『天助自助者』,你要人幫你,你先要自己肯幫自己。如果你不起動,等天安排,有排啦。如果你開始做起,別人覺得你奮力去做,其他助力就會自然而來。」

完結,伴隨的是美,讓你我看見生命各種美的形態。生命如夢幻如泡影,無常得叫人無奈。秉持心中善念,覺察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更能看待生命的遞嬗與轉化,珍惜生命的可貴,「完美」渡過生老病死。

學人推薦

Simon向各位推薦《人性的弱點》一書,「年青時覺得這本書封面好恐怖,怎料很好看!初版是全黑的背景,中間是一個骷髏頭,而隱約看得見兩個人的正反兩面。此書於1936年出版後暢銷至今,英文版開宗明義提到”how to influence people”,很適合年青人閱讀,了解人際關係與生存之道。」

文字:方嘉欣@香港中文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
圖片提供:受訪者、ORKTS

FacebookWhatsAppLinkedInEmailCop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