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將學前兒童發音不正,歸咎於未完全發育;長者進食困難,也只能由其退化;其實這些都是誤解。言語治療專業,正是解決人生歷程中會遇到溝通問題及吞嚥障礙,改善患者生活質素、身體健康和社交溝通能力。
今期 Cubic Zine 專訪請來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兼言語治療科主管李月裳博士(Kathy),她是中大言語治療科的「創科開荒者」,亦是香港首屆言語及聽覺科學學士課程畢業生,更是創立粵語為主的語言測驗的第一人。讓我們聽她分享,從事言語治療專業的30多年經驗中,如何打開溝通之門,拆解「不能說」的秘密。
第一屆畢業生
1986年,Kathy從中大人類學完成學士課程,後來再用四年修讀言語治療學士課程。別人質疑她讀兩個學士課程是浪費錢、浪費時間,她卻有理有據:「人類學教識我包容不同文化和人,而語言是人類學的其中一個主要研究範疇,我對語言學好有興趣,我發現言語治療這個工種,可以將語言學應用在工作上。」
Kathy視學術路途的改變不是兜圈,而是抱著無懼挑戰的心,推動自己進步。「從人類學畢業後,我在一間特殊教育學校做協助言語治療教師(Teacher Assisting in Speech Therapy),獨立帶學生做訓練。做了兩年,總是抱住嘗試心態,發現自己不懂得如何做得好。花費我的時間是其次,要浪費學生的時間就不好。」
「如果放棄,我就會後悔;如果我繼續做這份工,可能升做主任、校長,但未必是我喜歡的工作,於是我決定辭職讀書。我是第一屆香港大學言語治療及聽覺科學系的畢業生,我成為了言語治療師。」
「這個工作好fascinating」
成為言語治療師前,必須進行密集式實習。例如現時中大言語語言病理理學碩士課程的學生,要進行至少300小時的實習。 Kathy續說:「兩年讀書時間內,不要期望做兼職或有時間玩,你根本24小時也不夠用。有沒有壓力?視乎你自己的抗壓能力和態度。」
「好好彩,我發現這個工作好fascinating,讀完之後我一直做都好鍾意。」
Kathy 滔滔不絕分享工作的樂趣:「我們大部份時間都是『睇client』,其實每一個client從門口入來,都是不同的人,就算兩個人都是中風,情況也不一樣。每天都是新挑戰,毫不沉悶。」
治療人生的一頭一尾
言語治療是為有溝通(包括聽、說、讀、寫)及或吞嚥障礙人士而設的專業康復服務。「言語治療師服務對象好多。人的一生之中,都有機會是被我們服務的對象。由早產嬰兒不知如何吸或食、兒童說話發音不正確,去到成年人用聲不當、說話不流暢,再去到長者,不幸中風後影響到腦部運作形成失語症、認知障礙的情況。」
畢業後首三年,Kathy 在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評估中心工作,Kathy 笑中有淚說:「其實讀了四年書,很多知識都是很皮毛。我最記得第一個自閉症小朋友,每次診症他都會圍着房牆四面走,或者不斷哭泣,我預備好的東西都做不到,我好frustrated,仲會發惡夢。幸好,當時實行 team approach,兒科醫生、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大家都會給意見。後來發現,我應該盡早轉介這類小朋友給職業治療師,為他們提供專注力的訓練。」
說起最深刻的事,Kathy 感恩工作為她帶來生命哲學:「我第一次去慈氏護養院時,只有五年經驗,遇見一位20多歲的長期病患者。她一夜之間腦部爆血管,變成植物人,當時更有身孕,要剖腹取子。我負責找一個媒介,讓她與外界溝通。有日,我發現她床頭有幅相,原來是家人帶來的,相中她的女兒已經2至3歲。我拿著相片,給她看,她是有反應的。原來她不是對世界無知無覺,她看到,隨即臉露笑容。後來我訓練她使用眼睛溝通,以眨眼次數表示接受和拒絕,我終於打開了她的溝通之門。」
「我們生活之中有好多埋怨,其實可以呼吸、行走,已是一個福氣。我無宗教信仰,但我覺得做人要抱著感恩之心,無論對人對事,我都會感恩。」
做一個「花園管理員」
由最初每日都要把工作帶回家做,Kathy變得更有把握做好看診工作,她仍然追求進步。「去到這個階段,我覺得要轉一轉。我記起一個職業輔導講座,講者分享說,你要把職業發展當作管理園藝,土地長出很多花草,你想怎樣行,就要不斷修剪,路才能走出來,如果你任由佢亂生,就會很混亂。
我想跳出去一個更闊的spectrum,因此我轉到醫管局工作,以言語治療師的身份加入團隊,開展一個人工耳蝸的項目。那時是一個新的項目,有言語治療師、聽力學家、耳鼻喉科醫生、精神科醫生等做一系列評估及訓練。怎料,我還遇到很多其他我沒有看過的病人,例如一個鐘內判斷七至八個長者的進食狀況,這些訓練亦令我轉變,在醫管局工作十年,我學習到如何處理成年人個案。
Kathy強調:「不斷學習,在職業發展上是十分重要。基本上,你畢業之後會沒有人再教導你,你要靠自己進修,或者尋找一些學習機遇。
當時言語治療界缺乏評估工具,由外國引入的,應用在香港又未必適合,不同機構各行其是,分別使用不同的評估工具。於是我有一個心願,好想做一個系統化的評估工具。
如何迫自己好好地做?就是去讀書。好多人問我,Kathy你是否想轉行做學術,我完全沒有想過,我只是一心想做評估工具。我決定讀PhD,做第一個可以測試聽障兒童的言語感知能力(即聆聽聲音後可否分析語音)的工具。」
一人之力成立言語治療科
Kathy 在2005年加入中文大學,「當年是一個全新的學系,之後再分開不同的divisions,我成立了言語治療科,整個科只有我一人。之前都是看診,現在的工作領域更闊,是我另一個挑戰。」由一個人,到現在部門有十多二十人,外人覺得很了不起,Kathy 卻謙虛笑說:「我們依然很窮!其實都是靠自己爭取研究資金來養活自己。我們會爭取研究資金做研究、教育和社區活動,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推廣言語治療。」
性格低調,對做生意零認識,如何搞社企?
坊間不少人認為言語治療師「高薪厚職」,單靠專業牌照,可以做到退休。
Kathy認為,在不同崗位靈活變通地工作,是專業人士缺乏的特點。「名就好聽,但我見到好多同行被自己的Ego(自我)浸沒了,覺得自己好偉大。其實世界好多變化,以前學的未必一定正確,所以我覺得要放下身段,與時俱進。」
Kathy進一步說,身為專業人士,更要不斷深造,維持水準,做好聲譽:「你的知識一定不足夠,所以當年我過中大後,每年都會舉辦深造研究和相關培訓。我會自己去外國上課,覺得好,就會邀請專家來香港分享。我自己是『紅褲仔』出身,循序漸進地做臨床治療至學術研究,所以我們的培訓課程很受歡迎,內容夠貼地。去到這個階段,我就想,不如成立一間公司?這是我們想做B2B的原因。從培訓項目入手,正是行內有很大需求。」
遊歷各地,Kathy發現,大眾對言語治療理解有謬誤,更看到言語治療專業的痛點,於是激發她開設社企的念頭,冀運用專長造福社會。
2021年,Kathy及團隊獲香港中文大學「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支持,成立「語聲社企有限公司」(語聲社企)。
開公司前,Kathy 知道要如何持續營運嗎?「我不知道!但我覺得nothing to lose!好感謝中大,中大好好,除了提供 S-KPF 資金,又會有顧問跟進,我是完全不懂搞生意的。大學給錢我做生意,如果不成功就算,成功就繼續做吧!」
Kathy特別感謝顧問Fiona Wat的指導,「其實我好怕死,每一次踏出comfort zone會掙扎。之前我不太想搞社企,我本身是一個低調的人,有時做訪問,我推得就推,不想太多人認識我。但是,當別人推廣錯的觀念,例如小朋友不懂說話是因為黐脷筋,只要做多一點舌頭操,就會開口說話。我會跳出來說,不是這樣的。雖然辛苦,但是源於『唔抵得』,我會繼續做。Fiona 對我說,Kathy,你做人可以低調,但做事要高調。
發起語聲,漣漪效應
去年8月,語聲社企聯同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及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共同舉辦「香港粵語能力測試 (學前版)」發佈會。出乎意料地,語聲收到187個義工登記,當中100個是言語治療師,其他有心理學家、老師、社工。
「我講解成立語聲的原因,做社區工作、舉辦活動及研發專業評估工具,希望賺錢後回饋社會,跟進低收入家庭、無能力支付治療費用的個案。我相信,This is a platform for all。」
「我知道187人是虛火,於是聖誕節再開幾場Zoom,看看大家反應。其實留下的只有10多人。意外地,他們不止願意義診,更提出關心難民、做家訪,又透露很多長者出院後不按指示進食,校本言語治療師亦有好多困難。
香港的言語治療師分散各自做,做得好辛苦,如果可以集中資源在語聲就好,例如整理外國研究,了解社會犯罪率是否可以追溯犯罪者少年時有語言障礙問題,再將資料交給政府處理。」
「開完Zoom,我是有點激動,原來世界上有人想做更多好事。專業人士有時『離地 』,看不到基層需要,但語聲社企可以為專業、為社會做更多好事,走入社區。」
教授的「心理時鐘」
「我有一個階段是好辛苦,那時我在威爾斯醫院工作,負責管理新界東聯網醫院,要去北區醫院,一星期我會去一至兩日的下午時段,但住院病人不斷積累。最高紀錄是一個下午看20個病人,你要決定他們能否食飯。那時,上班前已經開始胃痛,我想,不可以長此下去。我將自己心態調整,下午7時才下班,時間變得充裕,我再沒有胃痛。
除了心態,那時候常講work-life balance,別人問我,Kathy你忙碌嗎?以前我會答好忙,現在會答,還是老樣子。以前早上做瑜伽,我會覺得好有罪惡感,我應該回辦公室工作。現在我提倡work-life integration,生活與工作是分不開,放假時我也會查電郵、覆問題。我覺得生命中的時數,不是工作就是生活,兩者密不可分,所以不太辛苦。」
持續學習 遇見更好的自己
Kathy喜愛做瑜珈,原來這項運動與言語治療有相似之處。「最初為了身體好,後來考牌做教練,我又讀了4年。考牌非常困難,要活用理論、臨場教導學生式子,處理不同學生身體上、肢體上問題,我覺得這個挑戰仲大過言語治療的考試!做回學生,我就明白學生緊張的心態。原來壓力大會影響表現,現在懂得體諒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需要。」
無論你是甚麼年紀的讀者,如果你仍三心兩意,不知應否「追夢」,Kathy寄語:「有人說我投資4年再讀書是浪費青春,但試想想,一個人起碼有六十歲,4年真的不是很多。年青人問我值不值得做一件事,我說,如果你喜歡,絕對值得。我會反問你,究竟你多渴望去做這件事、做出改變?」
「你的熱誠會推動你去實踐,不是有目的,而是打從心底去行動。每一個人都非常獨特,我的處事心法是,以人為本,從心出發。」
副稿:
後記 – 搞社企 x 智慧錦囊
Kathy 分享:「我在港大讀言語治療時認識到Professor Ann Zubrick,她從澳洲來港開荒開辦言語治療課程。
別人問我有何計畫,我通常保持沉默。因為還未成事卻說出來,即是『講大話』,我不喜歡『吹水』。
但Professor Ann Zubrick跟我說,當你要做新項目,只要有少少想法,你都要講出來給任何一個人聽。因為你講得越多,越多人知道,成功的機會越高。十個人入面,可能只有一個人幫助你,其實就夠。但是,如果你不說,沒有人會幫你。很奇妙地,說出來真的有用,例如我在中國內地推廣言語治療,好多人查詢合作,我想大概一半真、一半假吧,但如果不講,就認識不到真心想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