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共事 合力發揮綠色能量

Share on

何苦去創業?盼活得長青

何教授在香港做創科經歷過一段辛苦的時間,他由學者身分進入商業社會文化,要適應賺錢的商業概念,「籌集資金、市場開拓,當中難度是超乎想像,比從前安安定定做教授,真的相對沒有把握,有時都問自己何苦來由創業呢?幸好有一個理想去追求!」

我存著謙卑的心學習,朋友讚我的商業思維進步好多,他們給我一個花名,叫『環保教授商家佬』。每一日都是新挑戰,人也沒老得那麼快,活得長青。我相信,答案總比問題多,天無絕人之路,晚上想不通,早上起來,總會想到方法。每天感受上天帶領,存著一個感恩的心,為年輕人創造機會,一生何求呢!」

團隊一家親

何教授的團隊有五名核心成員,他很感激團隊付出,令公司更上一層樓。「其實我好多謝他們願意投資在我身上,相信我的領導,相信我的科研可以為社會帶來幸福。其實團隊需要磨合,他們要明白我的科研、市場概念和願景,亦是一個共工的關係。大家共同協作,似一隊兵,各施其職以完成任務,缺一不可。我請他們,亦等於我投資他們。」

Kobe在何教授開設的公司「華藻天生科技有限公司」擔任項目經理。

團隊中,有兩位90後,不知道他們怎樣看微藻產業、怎樣看一班「哥哥姐姐」?

商科出身的Kobe,專長是市場學和人事管理,教授每天都要與他補習環境科學知識。

「我在英國伯明翰讀完碩士後,第一份工不是回流香港,而是在上海工作一年多,加入教授團隊後,我在國內和香港公司兩邊走。內地非常珍惜香港人才,好多政策支持40歲以下的年青人。在中國你接觸到的人脈、公司業務都會比在香港的更廣闊。香港有香港的獨特優勢,如果可以間中去不同環境發展,我都建議年青人去看看、去嘗試。」

「我好多謝教授教我很多,他很值得我學習。我對科學的認知只有高中程度,要深入了解教授多年的科研心血有一定困難。幸而,教授是一個有豐富經驗教育家,他總能夠深入淺出地向我解釋,我就用”layman”說法轉化知識,令跟我一樣沒有科學背景的人明白,從這個過程我獲益良多。」

另一位Eric在團隊中年紀最小,他是環境工程出身,協助科技和生產程序。「在團隊中,沒有感到很大的generation gap,我是剛剛出來社會工作的人,好多工作上、知識上有不足,他們都願意教我,發揮潛能。我負責設計,技術方面,教授都會給好多意見我,他會給我一個想法後,再給自由我去設計,令我可以發揮讀工程的特質。」他指現時亞洲沒有一間公司做到大規模的微藻產業,所以好期待團隊取得成功。

Mondo 被何教授形容是萬能通才,由始至終全力支持他創業。「其實我過往工作是『破壞環境』,在世界各地開採鐵煤礦產供應給不同廠家。鋼鐵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大至基建、汽車、醫學器材,小至罐頭。

從事鋼鐵20多年,如何做環保行業?我參加了一個環保宣教的課程,認識了何教授,看到他作為中大人對人文環境的熱烈關懷。我起初不知道何為微藻,透過培育、分享、資料搜集,我對於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很多得著。」

另外兩位女同事Anita和Nancy,是金融財經的專家,在投資上提供專業意見,帶何教授走入金融世界。 Anita分享:「好感受到何教授對中西文化相當融會貫通,中學為本,西學為用。他常啟發我思考更多,給予鼓勵。我們見到全球暖化好像沒有出路,原來是有出路!就在神創造的自然裡,衪已經預備了方法,I am on fire!

愈來愈逼近2030年,全世界都致力減碳,以達到升溫不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能夠加入這個團隊好開心,我也一把年紀了,傳承,亦是我的心願。過往工業化做的破壞會由下一世代負上代價,如果我們今日做到,就去做更多。」

Nancy則衷心為何教授身體祈禱,「他能量爆棚,但都要平衡,有空陪伴家人,希望你每一天在最佳狀態出發。」

FacebookWhatsAppLinkedInEmailCop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