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號】教育宗教心理學三劍合壁—— 周惠賢推動「和平教育」 促進青少年及社群心靈健康

Share on

去年,教育局接獲的中小學生自殺身亡個案創下5年新高。根據中大近日在「健康校園論壇」公布的調查結果,影響學童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睡眠質素差、健康狀況不佳、學習成績未如理想,以及來自父母期望過高,更急需社會各界關注的是部分受訪學生呈中度及嚴重抑鬱症狀。

人生長路,蜿蜒曲折,過千帆,渡山水,究竟踏入的是明陣還是迷宮?為此,Cubic Zine團隊隨著中大文學院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高級講師周惠賢博士的腳步,來到全港首個在大學設立、由學生事務處與崇基學院合作設立的明陣(Labyrinth)。周博士提到明陣不僅是一處物質空間,更是一個供人心靈歇息的場所。在這裡,我們可以暫時遠離塵囂,與心靈對話,引領自我探尋,實現心靈的平衡和成長。

以青少年心靈幸福為依歸,周博士將分享如何結合宗教中的靈性智慧、敍事教學與社企營運,通過和平教育的力量,締造相互包容的社群。

研究拾穗 三劍合璧

周博士自帶質樸溫雅的氣質,原來最讓她感到心靈幸福的瞬間——就是閱讀。自小她喜歡觀察世界,對人從何而來感到好奇;好奇心驅使她閱讀有關宇宙奧秘、人類心靈的書籍。「其實,我也喜歡動手操作,如砌電器、積木,從零開始將零件組裝成完整的製成品,完成後很有滿足感,亦成為我日後讀博的耐力訓練。」

圖:走入周博士辦公室,書籍放滿四個大櫃,可見她是愛書一族。閱讀打開了她的靈性教育之門,這位愛書人續為他人引路,建立一套中學適用的課程框架。(ORKTS攝)

周博士選擇修讀教育、宗教及心理學三個看似截然不同的學科,原來受著父親的影響。「很少爸爸會叫女兒出去闖世界,而我爸爸常鼓勵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多去外地交流,走出舒適圈。」

「小時候我很喜歡模仿爸爸看報紙,每當他打開報紙時,我也會跟著他的動作,其實我只是扮他的動作,哈哈!那個時候並沒有真正理解報紙的內容。偶然的一次,我被報章內一篇進化論短文吸引,對人類和人類生活產生極大興趣。最初,令我感興趣的是人的學習方法,我留意到自己喜歡看書,而不喜歡聽書,而有些同學更喜歡抄筆記。通過這些觀察,我意識到人的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這也成為我日後選擇在蘇格蘭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主修教育的原因。」

後來,周博士的興趣延展到人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目標。「我發現很多不同的宗教,都嘗試透過神聖和超越的角度,引導人去反思自身的價值觀及人生觀,去建立生命意義。」為了尋找答案,周博士又走進中大修讀神道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人認知到自己的價值觀、人生意義,是否就會實踐出來?」於是周博士又走進心理學的世界探索。周博士在修讀心理學期間,最感興趣是腦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y),進一步探研人類大腦在宗教行為(如感恩、默想)中的反應,哪些行為模式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孜孜不倦的學習,促使周博士將幾門學問結合:「2010年很開心入到中大教書,將一些研究成果與大眾分享,希望可以為身邊的人及社群帶來積極的影響。」

知識轉移 實現「改變教育」

周博士因為工作及當義工的關係,發現好些青少年都受身心靈健康所困擾。「原因有多種,包括學業壓力、家庭問題、朋輩關係、以及社會環境氣氛。值得關注的是,根據《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現代社會普遍存在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對社會、權威組織之間的低信任度。同時有研究發現,不少青少年表示缺乏足夠的知識和資源,去應付生活所面對的挑戰、焦慮,甚至抑鬱。

「我很喜歡做義工,探訪兒童之家時,我發現他們對社會缺乏信任,生活也不開心。他們會不會由6歲不開心到100歲?我們有沒有辦法或做一些行動,來幫助青少年維護身心靈健康,讓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潛能,貢獻社群?」將想法轉為實際行動,確實並非易事。

不過,周博士在求學期間曾受到Prof. C. N. Hawkes的啟發。他說過:「教育的目的是帶來改變(Education should be ready to bring changes)。我們做什麼都好,都要將我們的知識,為自己、他人或者社群帶來一些改變。」這些話成了她的座右銘,啟發她不斷探求為人為社群帶來轉變的意念。」

圖:周博士開設社企SouLight心靈教育中心,導師會走訪中學向學生灌輸知識,課堂形容非常生動,例如頌缽聲療、角色扮演、詩歌朗讀,深受學生歡迎。(ORKTS攝)

在2022年,周博士成功經中大研轉處獲得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開展「內在和平與外在和平」計劃,今年再成功透過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S-KPF)開設社企SouLight心靈教育中心(SouLight Spiritual Education Centre)。SouLight心靈教育中心的目標是進一步透過「內在和平與外在和平」計劃,以敍事教學出發,透過故事(宗教故事)的結構與型態,協助青少年提升「自我覺察」能力,深入地覺知、了解自己及周遭的價值觀,辨識對外在環境的情緒反應,獲得新視野「疏導憤怒」、「安撫恐懼」、「超越擔憂」去安撫不安,從而經歷心靈轉化,創造及構思合適的語言及行為表達進行聆聽、善意溝通、處理衝突與協商,令社群更具包容性、持續性。(詳見副稿:兼修內外和平,療癒青少年心靈)

「現代教育比較側重個人智力發展、學業表現,甚至是就業能力;和平教育,就像一帖『補充劑』(supplement),啟發身心靈向上向善的力量,實踐『共好』,促進共融和平。」

「在KPF階段,我們將研究得出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和平教育課程,本以為年輕人對『大人講經』有所保留,但結果出乎意料,他們很喜歡,學校也問可否繼續做下去。後來KPF計劃結束,我們無經費,好多謝中大研轉處的同事全力支持,鼓勵我們申請S-KPF,成就今天這個夢想。」

不談公事的靈魂朋友(Soul Friend)

現代心理學發現,生而為人,就會尋問人生意義:「我也會常問,我是誰?我來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麼?死後會去哪裡?」這些深層次的存在問題。

「儘管人類歷史出現過千種宗教信仰,但能夠歷經歷史洗禮而留存至今的,多數能承載及解說到人類經驗的世界宗教傳統,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化一直將有關人生意義的理解保放在宗教經典,引領人思考及探索。」這些古老智慧,成為周博士與學生、朋友的共同課題。

圖:別看周博士身形矮小,周博士自言是「challenge solver」,越難就越去挑戰。(ORKTS攝)

對周博士來說,宗教研究是一個好地方,結識一群想去探索身心靈課題的「學生朋友」。翟驚和孫芷瑩是 SouLight 的同事,負責前線實踐工作,四出各學推廣和平教育,他們亦師亦友,平日暢談心靈課題,樂呼周博士作「阿 Chow」。對他們來說,宗教研究不只是理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透過交流,彼此滋養心靈的智慧與質素,然後走入人群中推動轉變。詳見副稿:同工同心 靜候花開

「仁者無敵,滴水穿石」

SouLight導師入學校,不時見到學生吵架、喧鬧場面。周博士指出在香港學校裡,同學之間的衝突問題一直存在。「有研究指出,香港學生經歷被欺凌的數據對照亞洲區,甚至其他國家都是高的。青少年亦因為不懂應對欺凌暴力的問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沮喪、無力,引致心理困擾及抑鬱。」

對於SouLight團隊的帶動者周博士來說,化解校園衝突並不是單純的技巧問題,而是內在的心靈狀態。事實上,周博士早在兒童之家服務時,就明白「仁者無敵,滴水穿石」這道理:「有些三四年班的高大男生,動不動就喊『隻揪』;硬碰硬會兩敗俱傷,而我這小個子也當然不夠打!笑容是一種世界語言,它可以告訴別人:我們不是敵對的,而是可以試著溝通。」

周博士續分享,她自小讀修會學校,學校教導嚴謹,但爸爸卻教她另一種處事觀。「爸爸相奉老莊思想,逍遙無為;當我找不到文具好緊張時,他對我說:『你不找,自然就會見到;不記得帶東西,也不要緊,今次漏了,你下次就會記得。』我爸爸晚年很多痛症,但是他整天都帶著笑容。他教曉我,面對一些環境,都要保持冷靜與積極的心態,用微笑去面對。」

存正念,傳信念

靈性修行、研習之路已走逾數十寒暑,讀過萬卷書,走過萬里路後,周博士找到人生意義了嗎?「在心理學家馬斯路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層次(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理論中,位於需求層次金字塔最頂端的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被歸類為一種成長需求(growth needs)。這意味著:人是會「不斷」追尋、改進、突破自身生命意義的,這是一個無止境地探索。生命就像一隻有深度、沒有底限的杯,它容許源源不斷注入新的東西,讓人往深處思考與探索。對於那些想要探索自我的人來說,這樣的生命歷程或許是艱難的,但也是無比珍貴的。」

正因為成長無止境,周博士因應不少情緒困擾者需要用藥物進行治療,她最近亦修讀另類治療(alternative therapy),了解一些天然草本方法,例如不同精油的化學成分、協同藥效,藉此探討情緒困擾的替代療法。

我們覺得年輕人是一塊寶石,如果給他一個好的環境成長,他們會發掘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學懂怎樣選擇、怎樣平衡,在解決衝突中成長,這對他們自身以及他們自己身處的社群有莫大益處。

然而,放眼社會,受著心靈困擾的不只青少年,SouLight 團隊將會發展不同創新項目,應用在醫院、社福機構、臨終服務上,為受身心靈困擾的人帶來和平與療癒。「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和平共處、建立信任和溝通。將這些技能磨練多一些,然後發揮在跟自己、家人、社群相處中;我們很歡迎dream maker加入,大家一起去做夢,幫我們將想法傳出去。」

圖:明陣是一種古老的靈修工具,中大的明陣位於龐萬倫學生中心4樓。「明陣非迷宮,進路即出路。」它由圓圈迂迴鋪設而成,步行者可以按著路徑,通往中心點,再由中心點循原路折返。歡迎你走入明陣,學習返回內在,重整身心,修養靈性。(ORKTS攝)

訪問後記

中國宋明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論「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人性有剛、柔、善、惡、中五品,接受師長教導,人便能明白善惡,自己主動改正,達到中和為止。人對於事情有不同的反應,最重要的「中而已矣」,以恰到好處的態度回應。

周博士認為一個經歷衝突之後的社會,好像一個打爛了的花瓶,滿地碎片。我們要帶著耐心去溝通,透過和平教育配合,修繕心靈傷口和縫隙,緩和地聆聽和表達,理解不同想法、立場、價值觀的人,才能達至人人共存互惠,社會融洽,持續發展。

周博士娓娓道來提升心理質素的妙法,Cubic Zine專訪團隊聽著聽著,心靈也變得平和。她的一席善語,喚醒了我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在學校、家庭、職場,我們難免有衝突時刻,只要理解人性是多樣化,本著真誠,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便可達至心態平和,人生自在。

圖:InnoPort團隊、Inno Ambassors、Social Innovation Team與周博士團隊大合照留影。

文:方嘉欣(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

如何營運社企SouLight?

同工同心 靜候花開

深信教育的轉化力量,周博士成立社企SouLight Spiritual Education Centre,將心靈教育帶入中學。Cheetah(翟驚)與 Pamela(孫芷瑩)正是這個計劃的主力推手,在前綫執行教學的工作。

閱讀副稿➣

現今中學生有什麼心理困擾?

兼修內外和平,療癒青少年心靈

班房內,來自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的天天、思翰和小芸,正將心事娓娓道來。中四的他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閱讀副稿➣

好日子讀好書 |《重新認識你自己》

為甚麼人會感到痛苦?因為心中有結。何謂結?

本書《Freedom from the Known》(中譯:「重新認識你自己」),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從舊有自我認知中釋放出來,探索一個全新的,鮮活的自己。 

閱讀副稿➣

FacebookWhatsAppLinkedInEmailCop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