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ic Zine 2022年7月號】一鍵千里走進VR世界:「打機教授」莊紹勇談電子學習與Outdoor Museum

Share on

莊紹勇教授(Morris)是中大教育學院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CLST)總監,自帶「官仔骨骨」的氣場,你不會想到,他竟然是「打機高手」。

「細細個我就好深近視,現在大約900幾度!我細個好鍾意打機!前期去機舖打機,後期就打電腦遊戲!」說起打機,莊教授一雙明眸發光,滔滔不絕的訴說打機與學習密不可分的見解。

遊戲人不做電競 戰鬥格燃起學術心

當我們認為打機壞處纍纍,有趣的是,中學時期Morris的打機朋友都考第一,自己考得第十幾名,成績中上。也許打機訓練出他的靈活個性,從讀書到就業,Morris已是一個「時間管理大師」。每天吃過母親煮的愛心午飯,他便到附近機舖打機。筆者質疑家人可曾反對,Morris輕鬆帶笑說:「其實他們不知道,放學再打多一個鐘就返屋企做功課。」只要不過份沉迷,懂得平衡,打機也是課後減壓良藥。

如此熱愛打機的Morris,為何不做電競選手?以興趣為本的生涯發展,促使他由遊戲家成為教育學家。

Morris大學時修讀電子工程,由於電子工程涵蓋電腦領域的學問,他亦漸漸對電腦研究產生興趣,隨後在香港大學兼讀計算機及資訊科技碩士學位,同時在香港教育學院(現稱香港教育大學)當全職講師,負責教授主修教育的本枓生資訊科技。

打機目標是過關,人生目標則要由兩位恩師說起。Morris坦言當時作為碩士生,在研究上仍未有清晰的方向,慶幸上兩位恩師「助攻」:中大教育學院李芳樂教授(已退休)和工程學院李浩文教授。「我非常感恩,他們對我的悉心指導和栽培」Morris感謝老師給他機會,讓他一邊繼續在教大工作,一邊兼讀中大哲學博士學位(教育),研究如何將遊戲融入學習中。

(左起)李芳樂教授及李浩文教授來自不同學院,莊紹勇(右一)感恩兩位指導老師推動他進行「跨學科」研究,將遊戲設計結合教育。(圖:受訪者提供)

2009年Morris憑著經驗和熱誠,加入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積極研究學習科學、學習科技以及利用科技促進學與教的設計和實施,並在2013、2017、2020、2021年分別獲中大頒發最佳知識轉移創新獎、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傑出研究學者奬,以及學院模範教學奬。

打機是一種學習

「唔識打會主動問人或者上網睇人點打,但唔係隨便聽人、睇人點打就跟人點打,自己要去探索、觀察、分析、實踐、優化遊戲過關招數,有時更會跟朋友分享和討論攻略。」Morris 認為「打機」的過程充滿自主學習的特質,包括Inquiry-based(探究性)、Intentional(動機性)、Experiential (體驗性)、 Collaborative(協作性)以及Reflective(反思性)。

「我們進行教學研究和設計教材時,會滲入遊戲的特質,即Gamification(教學遊戲化)。」Gamification早已融入你我生活,在市場學上,例如我們購物做「Yuu會員」、儲分換禮物,系統收集消費模式數據,繼而推送相應廣告。當Gamification Crossover教學概念,便是利用後台控制儲存大數據,為學生製作合適教材。

「周圍都係Museum」

從打機走向研究教育,Morris留意到深受學生歡迎的實地考察,往往因為時間、天氣、地域及成本等界限令校方在課程安排上受到掣肘,例如地理科老師難於帶學生親歷危險地勢、生活與社會科老師難以帶領大批學生認識狹窄的劏房環境及成本昂貴的海外考察。

然而據教育局資料,實地考察有助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連結生活,令他們對中華文化有關課題有更真切的體會。社區是學習場所,蘊藏豐富資源有待發掘。一些被現今科技和現代社會環境日漸淘汰的傳統技藝,例如花牌紮作、活字印刷等行業,透過教育體驗,能增強社會大眾的保育意識。

Morris帶領團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影響,申請了中大的知識轉移項目基金 (KPF),項目獲批約40萬的資助。該項目旨在讓生活在香港的少數族裔學生透過EduVenture® VR(虛擬實境考察學習平台),足不出戶也可接觸賦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事和物,以提昇他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興趣。

EduVenture® VR研發團隊(左起)劉曉雯、潘兆麒、莊紹勇、陸晉軒、施茂燊、梁楚喬。EduVenture® VR提供360度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戶外考察教材,讓經濟能力不足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皆有機會體驗真實世界裡較難實行的戶外考察。(圖:受訪者提供)

「Outdoor Museum概念是希望少數族裔學生多點體驗香港,透過遊戲化學習,推動學生學得更好。」

Morris很高興學生反應雀躍,投入參與一系列度身訂造的「學玩俱全」活動,亦能以多媒體創作為課業回應。

學生可透過平板電腦、紙盒眼鏡如Google Cardboard或其他頭戴式顯示設備進行體驗,例如參觀文武廟和天壇大佛 。(圖:受訪者提供)

同場訪問筆者同事Dorothy反思,其實一般香港市民,也沒有觀察身邊的文物建築。Morris寄語,「我們要隨時隨地觀察周遭事物,中文大學也可以是一個好好的博物館。」

法國《人文科學》期刊創辦人、社會學家Jean-François Dortier在〈知覺:閱讀世界〉一文提及,我們的雙眼並不只是一扇面對世界的透明窗户。觀看,意思是感覺來自外在世界的訊息,但也是從中選取、組織,並按照我們的心智圖像予以詮釋。

人文教育,如一門利用創新科技探索的考古學,活於當今數碼時代,科技應用不但解決教育問題,實現豐富的學習多樣性,更實踐文化與創意科技接軌。

知識轉移開拓建築和社區想像

RMIT物業建設及項目管理學院學生在學期間,如何更有效讓他們認識和了解不同類型工地的面貌和日常工作?(圖:受訪者提供)

在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的物業建設及項目管理學院,有超過1500名學生受惠EduVenture® VR,利用平台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沉浸式學習。2020年3月,RMIT因新冠病毒爆發而停課,慶幸有VR技術,帶學生虛擬參觀工地,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學習建築管理。

事實上,建築科學的進步,亦推動學生了解社區營造概念。其中一課關於「社會可持續性和房屋」,學生透過VR看見社區的居民、公共空間、設施及房屋現况,猶如親身探索和比較不同地區規劃的文化及經濟背景,明白建築設計、規劃和成本環環相扣,足以影響居民福祉。

遊戲人說書 天下無敵的「深度學習」心得

訪問尾聲,筆者邀請Morris分享求學秘笈:「劉德華都講過,就是天道酬勤,我認為勤力很重要,特別是做學術。不管研究生也好,教授也好,即使本身好聰明,但不勤力的話,也未必做到好的研究。 」打機要闖關成功,需要不斷將武器升級,做人亦然,從學習和工作中不斷裝備自己,終會找到人生的方向。

【學人百科】深度學習

Morris推薦《Deep Learning: Engage the World Change the World》一書。

「我們做教育,常言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當今的教育不再拘泥於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知識,而是更著重「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 。二十一世紀初教育家普遍認為「4C」是「學會學習」的基礎能力,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現在又多加兩個「C」。

Morris續指,「世界知名教育改革權威Michael Fullan提出現今社會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及擁有的6C 能力,即協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明辨思維(Critical Thinking)、公民教育(Citizenship)、品格培養(Character)及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學生要有個人彈性和品格,而Citizenship即是需要尊重世界,尊重各種文化。擁有這六樣技能,你就天下無敵了! 」

FacebookWhatsAppLinkedInEmailCopy Link